IT筆記 : IT 項目常見的三種節省類型
在撰寫IT項目提案、效益分析或部門的成本管理中,常見的三種節省類型分別為:可實現節省(Realisable Saving)、名義節省(Notional Saving)與成本避免(Cost Avoidance)。以下分別說明其定義與差異:
1. 可實現節省(Realisable Saving)
• 定義:指通過具體行動而實際產生的成本減少,這些節省可以在財務報表中直接反映。例如,精簡人手、淘汰舊系統、減少維護費用等,這些都會帶來明確的現金流出減少。
• 特點:
◦ 可量化且可追蹤。
◦ 直接反映在預算或財務報表上。
◦ 例如:(a)系統自動化後裁減人手,節省的人事成本即為可實現節省。
(b) IT部門將伺服器遷移至雲端,減少了硬體維護費用,年度預算支出直接降低。
2. 名義節省(Notional Saving)
• 定義:指理論上可能產生的節省,例如因效率提升或流程優化而產生的潛在節省,但這些節省未必會轉化為實際現金流出減少。例如,某些崗位因自動化而工作量減少,但未實際裁員,只是將人員調配到其他崗位,這部分節省即屬於名義節省。
• 特點:
◦這類節省通常是「假設性」的,基於比較基準(如市場價格、歷史成本)估算,但未實際執行或無法追蹤後續效益。屬於「軟節省」,難以直接量化。
◦ 不會在財務報表中直接體現,但可作為績效指標。
◦ 例如:提升生產力後,減少對 IT 支援的需求,但相關人員未裁減,只是工作內容調整,這部分節省即為名義節省。另一例子:「通過集中採購,理論上可節省10%成本」,但若未實際執行採購或價格未變動,則僅為名義節省。
3. 成本避免(Cost Avoidance)
• 定義:指通過預防性措施,避免未來可能發生的額外支出。這類節省並非現有成本的減少,而是防止未來成本的增加。例如,提前簽訂長期合約鎖定價格,避免因市場波動導致的價格上漲。
• 特點:
◦ 屬於「預防性節省」,通常難以在帳面上直接反映。
◦ 主要體現在未來成本未發生,而非現有成本減少。
例如:談判合約時凍結價格,避免未來漲價,這部分即為成本避免。IT部門升級老舊系統以避免未來維修費用,或政府實施資安措施防止資料外洩的賠償風險。
三種節省類型差異比較表
節省類型 |
定義 |
是否現金流出減少 |
是否反映於財報 |
例子 |
---|---|---|---|---|
可實現節省 |
實際產生的成本減少 |
是 |
是 |
裁員、減少維護費用 |
名義節省 |
潛在但未現金化的節省 |
否 |
否 |
工作量減少但未裁員 |
成本避免 |
避免未來可能發生的額外支出 |
否 |
否 |
長約鎖價、預防性維護 |
節省類型例子對照表
項目名稱 |
可實現節省 |
名義節省 |
成本避免 |
---|---|---|---|
智慧資訊科技 |
減少人手、淘汰舊系統 |
生產力提升,分散人手調配 |
強化安全,減少未來損失 |
電子化 |
裁員、減少維護及運作成本 |
流程自動化,減少支援需求 |
升級系統,避免未來額外支出 |
BIM 系統 |
節省維修時間與人力 |
資產管理效率提升,人員調配 |
預防性維護,減少突發維修費用 |
* 本文章部分採用生成式AI材料來編寫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