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水思源訪七約古井
遠至東漢時代,已經有有祭祀井神等五種「家神」的習俗。根古書《白虎通義》卷二 中提及 五祀:《五祀者,何謂也?謂門、戶、井、灶、中霤也。》,地主公古代又稱中霤神,用現代的語言來說,五祀即是門神、戶神、井神、灶神和土地神。
大埔崇德街與安富道交界的古井,逾120年歷史,水井外的石碑指出,水井由七約居民建造,與太和市一同成立。
據說大年初二挑水之前,要先供祀井神,以祈求全年用水充足。
根據《白虎通義》:祭五祀,天子、諸侯以牛,卿、大夫以羊,因四時祭牲也。一說:戶以羊,灶以雞,中霤以豚,門以犬,井以豕。或曰:中霤用牛,餘不得用豚,井以魚。
可以看到古代,豬肉或魚用來祭祀井神。
大埔崇德街與安富道交界的古井,逾120年歷史,水井外的石碑指出,水井由七約居民建造,與太和市一同成立。
「飲水思源」
大埔七約風水井及井神簡略
大埔原名「大步」、又謂「大埗」,原屬新安六都。晚清末葉,時鄉彥及望重父老,喚起各鄉正義之士,組成「七約」:泰亨、林村、翕和、集和、汀角、樟樹灘及粉嶺、並得文、馬兩姓祖堂及鄉彥撥地於現今富善街興建文武二帝廟及籌建新墟, 名為「太和市」,於清光緒十八年(公元一八九二年)農曆七月初八日正式啟市,同時,為解決食水問題,七約大眾於此地開一水井,井水甘洌、水源豐沛,終年不竭, 時人皆稱為風水井,立祀井神,至今不廢。
「井神」乃民間崇拜中專司水井之神。祀井之風俗極其久遠,為遠古時「五祀」之一。在古人的生活中井神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被古人賦予神聖的因素,早在商代,井神已經出現,就像其他重要的神明一樣,受到民間廣泛供奉。
時移世易,井水現已停止使用,但水井及井神仍發揮風水作用,誠大埔區的守護神。今風水井及井神神座修繕重光,爰泐貞珉,紀其事蹟,永垂不朽,
大埔七約鄉公所 敬立
泉水濟潤眾生
井口呈八角形,採用傳統風水概念八卦型設計。
據說大年初二挑水之前,要先供祀井神,以祈求全年用水充足。
根據《白虎通義》:祭五祀,天子、諸侯以牛,卿、大夫以羊,因四時祭牲也。一說:戶以羊,灶以雞,中霤以豚,門以犬,井以豕。或曰:中霤用牛,餘不得用豚,井以魚。
可以看到古代,豬肉或魚用來祭祀井神。
2022年發現供奉七約古井井神的小神龕曾經重修,以新面目示人。
大埔頭村村外的井,也供奉井神。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