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樺加沙到丁丑風災—香港兩場世紀風災的對話

超強颱風「樺加沙」吹襲香港,風勢強勁,大埔區出現塌樹,情況並不嚴重。 2025年9月24日凌晨2點40分,天文台懸掛十號風球,超強颱風「樺加沙」在香港以南120公里外掠過,維港水位飆升至海圖基準面以上3.4米,是1964年以來首度一年內兩次掛十號風球。而在88年前的同一個季節,1937年丁丑風災(又稱「 大埔萬安墳事件 」)將大埔墟推向毀滅,據記載造成重大傷亡。 1937年9月2日,丁丑風災來得毫無預警。那時的香港,氣象預報靠電報與經驗,沒有雷達,沒有衛星,更沒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當颱風在南海急劇增強,直撲新界東北,大埔村民只見天色驟暗、海水倒灌,還以為是龍王發怒。萬安墳場因地勢低窪,加上連日暴雨令山泥鬆動,一夜之間墳墓崩塌,數百具棺木被沖入吐露港,屍骸漂流至沙田、馬鞍山,甚至遠至西貢。官方統計死亡人數逾百,民間流傳「死傷逾千」,但真相早已被泥水掩埋。 樺加沙來襲時,香港政府提前預警,發出停課、停工措施,及時搶險、資訊透明,減低人命損失,是現代科學與社會協作的成果。反觀1937年,當時氣象、通訊和基建遠不及現今,加上水上人居無定所,導致死傷慘重,萬安墳這等大型義塚見證災後社會如何自救及哀悼。 兩次強颱風證明,極端天氣對港人生活始終帶來巨大威脅。隨全球氣候變化及城市化,類似極端颱風災難日益頻密,歷史教訓與現代防災措施同樣重要—科技可減風險,但人心與歷史記憶,不容忘卻。 * 本文章部分採用生成式AI材料來編寫 延伸閱讀 : 大埔頭營盤下村萬安墳 戊戌再訪萬安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