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隨想 : 香港空氣污染應對行為意向調查尚待加強——從中國內地大規模研究談起
近日閱讀了一篇題為〈 Mapping Public Behavioral Intentions for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to Air Pollution in China 〉的研究論文,該文系統性探討了中國內地公眾在空氣污染減緩(mitigation)與適應(adaptation)方面的行為意向,並分析其全國範圍內的空間分布特徵及關鍵影響因素。 相較之下,香港雖已開展多項與空氣污染應對行為相關的研究,但多數聚焦於公共健康影響、政策成效評估或污染源頭管控等議題;針對公眾減緩與適應行為意向的大型、具全港代表性的調查仍屬罕見。現有本地研究主要著眼於空氣污染對健康與經濟所造成的負面效應,以及政策層面減排措施的實際成效——例如大氣污染損害評估、兒童肺功能變化等課題。然而,對於香港市民在空氣污染情境下採取減排行動或適應策略的內在動機、社會人口學分層特徵及其空間分布模式,目前仍缺乏系統性且具代表性的實證調查。 與中國內地近年推動的大規模行為意向研究相比,香港相關研究多限於小樣本或特定群體(如學生、長者或特定社區居民),難以全面反映整體市民的行為傾向與差異。因此,提議未來加強具全港代表性、跨群體且結合空間分析的行為意向調查,以更精準地掌握公眾對空氣污染的應對態度與行為模式,為本地環境政策與公眾溝通策略提供實證基礎。 * 本文章部分採用生成式AI材料來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