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環保隨想 : 香港空氣污染應對行為意向調查尚待加強——從中國內地大規模研究談起

近日閱讀了一篇題為〈 Mapping Public Behavioral Intentions for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to Air Pollution in China 〉的研究論文,該文系統性探討了中國內地公眾在空氣污染減緩(mitigation)與適應(adaptation)方面的行為意向,並分析其全國範圍內的空間分布特徵及關鍵影響因素。 相較之下,香港雖已開展多項與空氣污染應對行為相關的研究,但多數聚焦於公共健康影響、政策成效評估或污染源頭管控等議題;針對公眾減緩與適應行為意向的大型、具全港代表性的調查仍屬罕見。現有本地研究主要著眼於空氣污染對健康與經濟所造成的負面效應,以及政策層面減排措施的實際成效——例如大氣污染損害評估、兒童肺功能變化等課題。然而,對於香港市民在空氣污染情境下採取減排行動或適應策略的內在動機、社會人口學分層特徵及其空間分布模式,目前仍缺乏系統性且具代表性的實證調查。 與中國內地近年推動的大規模行為意向研究相比,香港相關研究多限於小樣本或特定群體(如學生、長者或特定社區居民),難以全面反映整體市民的行為傾向與差異。因此,提議未來加強具全港代表性、跨群體且結合空間分析的行為意向調查,以更精準地掌握公眾對空氣污染的應對態度與行為模式,為本地環境政策與公眾溝通策略提供實證基礎。 * 本文章部分採用生成式AI材料來編寫

蔓花生 Arachis duranensis

Image
 

中式建築筆記 : 黃大仙祠麟閣

Image
黃大仙祠麟閣具有傳統孔廟格局與濃厚的儒家文化特色,並融合了道教、佛教元素,反映三教合流的精神。麟閣主要奉祀孔子及儒家「四配」和「十二哲」等先賢,是香港最早的孔廟之一。 麟閣建築為六角形,位於屋檐下正中紅底金字匾額,書上「麟閣」二字,左右兩側有小字: 左側小字:「赤松乩」右側小字:「乙亥七月」(干支紀年,推測為1935或1995年等乙亥年)。 立柱楹聯  麟是四靈之祥惟聖人出類拔萃 ;閣乃莊嚴之地願來者啟後承先  殿前設有一對石獅,石座雕有暗八仙花紋,賦予道教吉祥文化意象。 殿內中央牌匾「立人之極」 階梯旁石碑 英文碑文: “CONFUCIAN HALL THIS HALL WAS OPENED BY MR. LIU LET-TING, ASSISTANT DIRECTOR OF EDUCATION ON 9TH SEPTEMBER, 1982.”  中文碑文 嗇色園重建麟閣奉祀 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四配十二哲 暨先賢先儒莊嚴殿宇慶觀厥成 迺於一九八二年九月九日恭請 助理教育署長 李越挺先生主持揭幕爰泐貞珉 以誌弗諼 一九八二年歲次壬戌孟秋吉旦 Illustration created by author using Google  Gemini * 本文章部分採用生成式AI材料來編寫 延伸閱讀 : 香港唯一孔廟—黃大仙祠麟閣 DA_走進嗇色園黃大仙祠

中式建築筆記 : 黃大仙祠金華分蹟牌樓

Image
黃大仙祠的「金華分蹟牌樓」為四柱三間七樓結構,採用黃瓦覆頂、金字牌匾,外觀氣派莊嚴。 屋脊中央是一組大型的彩色陶瓷雕塑,描繪了“八仙過海”的神話場景。人物背後有白色的雲朵造型,營造出仙境或騰雲駕霧的狀態。 位於三重簷歇山式門樓正中最高處之主橫匾書上「金華分蹟」四個金色大字。 右側次橫匾書上「丹煉」兩個金色大字;左側次橫匾書上「回春」兩個金色大字。 立柱 的上下對聯分別為「兩徑松陰三徑菊」;「數聲鳥語一亭鐘」。 入口石階中間裝有一塊刻上9條龍的石雕,就似宮殿中的御路踏跺,踏跺是中國古建築中連接台基與室外地面的人工階梯構件。 Illustration created by author using Google  Gemini * 本文章部分採用生成式AI材料來編寫 延伸閱讀 : 健行紀錄 : 黃大仙九龍坳筆架山 中式建築筆記 : 黃大仙嗇色園牌樓

從樺加沙到丁丑風災—香港兩場世紀風災的對話

Image
超強颱風「樺加沙」吹襲香港,風勢強勁,大埔區出現塌樹,情況並不嚴重。 2025年9月24日凌晨2點40分,天文台懸掛十號風球,超強颱風「樺加沙」在香港以南120公里外掠過,維港水位飆升至海圖基準面以上3.4米,是1964年以來首度一年內兩次掛十號風球。而在88年前的同一個季節,1937年丁丑風災(又稱「 大埔萬安墳事件 」)將大埔墟推向毀滅,據記載造成重大傷亡。 1937年9月2日,丁丑風災來得毫無預警。那時的香港,氣象預報靠電報與經驗,沒有雷達,沒有衛星,更沒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當颱風在南海急劇增強,直撲新界東北,大埔村民只見天色驟暗、海水倒灌,還以為是龍王發怒。萬安墳場因地勢低窪,加上連日暴雨令山泥鬆動,一夜之間墳墓崩塌,數百具棺木被沖入吐露港,屍骸漂流至沙田、馬鞍山,甚至遠至西貢。官方統計死亡人數逾百,民間流傳「死傷逾千」,但真相早已被泥水掩埋。 樺加沙來襲時,香港政府提前預警,發出停課、停工措施,及時搶險、資訊透明,減低人命損失,是現代科學與社會協作的成果。反觀1937年,當時氣象、通訊和基建遠不及現今,加上水上人居無定所,導致死傷慘重,萬安墳這等大型義塚見證災後社會如何自救及哀悼。 兩次強颱風證明,極端天氣對港人生活始終帶來巨大威脅。隨全球氣候變化及城市化,類似極端颱風災難日益頻密,歷史教訓與現代防災措施同樣重要—科技可減風險,但人心與歷史記憶,不容忘卻。 * 本文章部分採用生成式AI材料來編寫 延伸閱讀 : 大埔頭營盤下村萬安墳 戊戌再訪萬安墳

珊瑚藤 Antigonon leptopus

Image
 

中式建築筆記 : 赤鱲角村牌樓

Image
香港赤鱲角村的入口牌樓為兩柱一間一樓沖天式,頂部覆蓋綠色琉璃瓦,屋檐有典型的中國傳統飛簷設計。 牌坊正中懸掛一塊深紫色底、金色字的牌匾,上書「赤鱲角村」四個大字,清晰可見。 Illustration created by author using Google  Gemini * 本文章部分採用生成式AI材料來編寫 延伸閱讀 : 季節限定:探獅龍古道賞吊鐘花